媒体聚焦
《长江日报》: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“献言”武汉市企业家座谈会
2011-08-22工业倍增让企业家梦想飞扬
———市长唐良智与武汉企业家座谈侧记
昨日,37摄氏度的骄阳炙烤江城大地。然而,比太阳更热烈的,是90多颗滚烫的心。下午2时30分起,在市政府201会议室,90多位江城企业家与市长唐良智面对面,谈转变发展方式、加速工业倍增的途径。2个多小时内,会议室里洋溢着一种雄心,那是实现跨越的心气。再铸大武汉辉煌,首先要再铸大武汉工业的辉煌。目前,武汉全力推进“工业倍增”计划,即“十二五”工业总产值达到1.5万亿元,力争突破1.6万亿元,全市工业总投资累计达到8000亿元,力争达到1万亿元。工业倍增,要靠企业群完成。昨日会上,诸多企业家表示,工业倍增实施,市委市政府积极创造宽松环境,可以施展梦想,大展身手。
倍增,让“梦想”升级
倍增,甚至超倍增,刻在心里的梦想,企业家们都在努力变成纸上规划,最终形成现实。
湖北中烟公司总经理、武烟集团总经理彭明权是第一位发言的企业家,他描绘了一幅壮美的蓝图:未来3至5年时间产值与效益将再翻一番,跃入“千亿阵容”,继续站稳中式卷烟经典位置,成为拥有高技术含量、极富创新的国内一流品牌。“眼下,武汉提出工业倍增,正在营造一流的宽松环境,发展正逢其时,我们将积极响应。”
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黄瞿记透露,去年武船产值实现85亿元,眼下积极构建“三大版块”“十二五”产值冲260亿元,跻身中国造船“第一集团军”;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朝阳证实,在汉运行2年多,今年销售预计达到48亿元“十二五”的目标也直指百亿规模;新康化学集团公司刚刚与化工新区签约,总裁高赏举介绍,5年内将投资60亿元专注新能源与化工产业,到2015年产值将达到200亿元,是今年的10倍。
倍增,行进在“质量”的跑道上
讲工业倍增的目标,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自明同时提到了要“清醒”:倍增要讲速度,但更要有质量的增长,有效益的提高。今年国家政策变化,银根缩紧,一些项目缺乏资金“这时候,是不是可以考虑放缓,不要盲目抢进度带来隐患,而是讲究高质量为前期,这样看上去缓了缓,但最终还是会倍增。”湖北中烟公司总经理、武烟集团总经理彭明权也提到,过去湖北烟草行业低水平、重复性、同质化竞争,奢谈质量,后来经过整合提升,9年间效益净增40倍。
倍增,要有先行先试勇气
今年国家银根紧缩,对于资金密集型的建筑行业而言,日子并不好过。中交二航局董事长王海怀昨日座谈时,坦陈在工程方面受到影响。武汉正是大建设时期,资金势必捉襟见肘。“但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。”他介绍,在国内一些城市,地方政府融资闪现创新的智慧。比如在重庆,当地政府与企业各出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资本金,推动项目实施,贵州则由政府补贴项目资本金,吸引企业投资。
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,央企是地方的“钱袋子”。二航局的母公司中交股份今年在全国的投资将达到2000亿元,如果武汉的思路更放开些,创新与央企对接的模式,能争取到更大的投资。仅在地铁项目,中交股份在深圳就计划投600亿元,一旦武汉与其对接,得到的投资可望在500亿元上下,集团在哪里下重手,我们作为子公司会发展得更快,希望武汉拿出先行先试的勇气,成为工业倍增的抓手。”
倍增,可望得到本地采购的扶持
200多人,一年交税千万余元,昨日会上凌云光电公司董事长陈木林开口直说自己是家小企业,但经营的却是极有发展前途的新能源产业:风光互补的路灯。
这种灯不用电线输电,靠顶部三片风力螺旋桨“借风”,一盏灯每年可节电1000度以上,但节能环保又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这个产品,亮相2年多,在武汉推广得并不好。远在千里之外的天津滨海新区,却催着陈木林去那“做工程”。墙里开花墙外香,让陈木林觉得反差太大。同样有这种感受的,是国通青扬新能源汽车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俊,这家做新能源客车的企业一把手透露,全省公交客车有9.96万辆,武汉3.7万辆,“转变发展方式,加速工业倍增———市政府与企业家座谈会”会场。
然而由本地生产的公交不到6000台,占今年销售可望超过30亿元,而“十二有率仅占全省5%。而外地,许多城市本五”,董事长马新强制定的目标是每年保地产汽车的占有率超过7-8成,有些城持40%的复合增长率,达到百亿元规模。市明确表示,要想拿得本地订单,只能就为了这个目标,华工科技敞开胸怀全球地建厂生产变成本地造。
选拔人才。面对企业家的疑问,市长唐良智现最近,华工科技在鄂州、孝感新建了场回应:支持本地企业进入政府采购生产基地,昨日会上马新强提出,两个外链,要算大账,企业发展多交税,为什么地基地的建设,让他感到了压力。尽管没有帮助企业就不能做大做强?我们要下决心有明言,但很明显这种压力来自于地方采取措施,想办法提高本地采购率。”对其外迁的“担忧”。话音刚落,现场响起热烈掌声。
马新强说,这只是制造基地的转移,但总部、研发、培训都留在武汉。
“武汉在承接沿海的转移,武汉也在向外地转移,其实,不要怕别人出去,要开放,把适合留在武汉的留下就可以了,这样利于相互交流,让武汉的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,这才是科学发展观下的工业倍增。”
倍增,别忽略内资源
武桥重工是国内桥梁机械的领头羊,销售收入甚至可列全球第一。在“十二五”,董事长黄雍的计划是规模过百亿元,但他更看好的是武汉专用装备制造业的振兴。“如果在这个领域里加大倾斜,我敢说能超越汽车成为江城新榜首,跨越千亿不在话下。”在武桥重工最近研发的一个新产品中,销售可达4亿元,不出武汉可以从钢材采购到出口全部完成,产业链极其完备。而这种完备程度,只有上海能做到,即使是拥有三一重工的长沙,同等整体配套实力也与武汉相去甚远。黄雍认为,武汉的火车、船舶、桥梁、机床、海洋工程装备等专用装备制造门类,规模都很大,非常有希望成为超过钢铁、汽车的千亿版块。“工业倍增,不要忽略这些存量资源。”
倍增,盼建公共资源“库”
3303工厂厂长张恒山最近遇到了难题。昨日会上他吐出苦闷:在2008年,工厂在汽车零部件发展上遇到瓶颈,准备转型,引进风力发电机的齿轮箱项目,去年研制成功推行上市。齿轮箱需要高空作业,一旦出现问题高空维修费用昂贵,为了提高质量,需要引进高素质人才。1年多时间,由于渠道有限,国内外信息不畅,高水平的管理者迟迟难以引进。张恒山希望,市政府能建一个公共人才中心,将各类别的高手集聚进智库,企业需要时随时“点击”。“不需为我所有,只要为我所用。能提升企业的人才聚集度,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。”
《长江日报》2011.8.20
网址链接:
- 上一篇:华工科技两产品首次亮相光博会2011-11-03
- 下一篇:自主创新 驱动湖北新兴产业加速发展——湖北卫视新闻联播报道华工科技2011-08-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