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聚焦
《长江商报》 金融寒冬中光谷涌现人才暖流
2009-03-13
播报新闻
金融海啸让沿海很多企业濒临倒闭的同时,却给中部的武汉带来了一股人才暖流。最近,这种现象在光谷非常明显。
金融风暴为华工科技挖来人才
昨日上午,光电子研发人员黄强(化名)准时进入华工科技的厂区上班,这几天他心情很好,公司刚从北京招回一批大学生,他看中了几个颇具潜力的,要亲自带。而在一个多月前,50岁的黄强还在深圳一家电子公司工作。
早在上世纪90年代,黄就在深圳工作,由于业务能力突出,在原公司一直是骨干。如今转战武汉,黄强说,这都是金融风暴“惹的祸”。
由于业务关系,黄强此前一直是华工科技的座上宾。华工科技人力资源总监张勤介绍,以前黄每次到华工科技来,都是以专家的身份来参加研讨会,或者为公司员工做培训。对此,有人曾私下里向黄提议,跳槽华工科技。但因当时对方效益很好,这仅成一句玩笑话。今年八九月份,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波开始显现,华工科技又有人提出,把黄“挖”过来。张勤回忆,与黄接触后,公司上下还经过了一段时间商讨,但因诸多原因没了下文。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0月初,黄强通过华工科技内部的朋友,表达了“转会”的意愿。
“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,都有点不敢相信。”张事后了解到,黄所在的公司受金融风暴影响较大,已经嗅出了裁员味道的黄强经过再三权衡,决定到华工科技来。
一个有趣的细节是,黄签约华工科技的第二天,他的老东家就贴出了第一批裁员名单。
光谷迎来人才储备机遇
“像黄这样的人,现在回流的越来越多。”张勤表示,受金融风暴影响,光电子产业也难免受到冲击,尤其是沿海城市。截至目前,从沿海回来,想进入华工科技的研发人员,就占到了本公司的1/10,多达50人。据了解,他们或是当年从该公司跳槽出去的,有几年工作经验的行业精英;或是年龄在50岁上下,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沿海打拼的专家型人才。
对待回归的人才,华工科技采取了欢迎而谨慎的态度。该公司副总裁杨兴国说,公司要根据岗位需求,结合对方自身的工作实际及薪水要求等多种因素,做出综合的判断,而非来一个要一个。
“以前我们是黄埔军校,求着人才不要走。而现在是我们挑选人才。”张认为,这是金融风暴给光谷带来的变化。
同样,光谷留学生创业园一家微电子公司负责人宋女士介绍,他们虽是家小公司,但近两个月来已有2名来自深圳的科技人员主动来应聘,而此前,想在深圳等地招一些普通研发人员都“蛮难”。
迪源光电总经理董志江最近也一直在忙着招聘,他表示,金融风暴对led企业影响颇大,沿海很多研发人员回到内地求职,这两个月,来他公司的求职者比平时招聘多出了一倍以上。
“今年招人才比往年容易多了。”光谷一家大型集团公司负责人称,往年最多有2-3个北大、清华学子投简历,而今年增加了10倍。从沿海回来面谈的,比去年多了20多人,都是经验丰富的。为了收揽人才,他们正在联合一批企业,欲在12月前主动前往沿海深挖人才。
东湖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往年武汉大量人才孔雀东南飞,给光谷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便。而今年金融风暴使人才回流明显增多,是企业转危机变机遇,储备人才的一次好机会。
新闻链接:http://www.sooshong.com/info/detail-26263.html
- 上一篇:《长江日报》 大学生首访华工科技找到职业感觉2009-03-17
- 下一篇:《经济日报》 智力密集: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009-03-13